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服务业攻坚

责任编辑: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7-11-15

白山市服务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白山市服务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1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2

(一)“十二五”执行情况 2

1.总量规模稳中有增 2

2.贡献作用显著增强 2

3.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3

4.新型业态不断呈现 3

(二)发展机遇 4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大历史机遇 4

2.进一步支持东北振兴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4

3.绿色转型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5

(三)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6

1.总量偏小,增速迟缓 6

2.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6

3.集聚能力弱,竞争实力亟需提升 7

4.体制机制制约,制度瓶颈有待突破 7

二、总体要求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三、主要任务 9

(一)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 9

(二)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10

(三)进一步推进改革和综合配套建设,鼓励服务业业态创新 10

(四)构筑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服务业规模化经营与发展 11

(五)树立服务业品牌,形成差异化的区域竞争优势 11

四、区域布局 12

(一)浑江区 12

(二)江源区 12

(三)临江市 12

(四)靖宇县 13

(五)抚松县 13

(六)长白县 13

五、重点发展产业 14

(一)旅游业 14

1.发展目标 14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4

(二)现代物流业 16

1.发展目标 16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6

(三)现代商贸服务业 18

1.发展目标 18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8

(四)金融服务业 19

1.发展目标 19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9

(五)信息服务业 20

1.发展目标 20

2.发展方向与重点 21

(六)健康养老服务业 23

1.发展目标 23

2.重点工作 23

(七)文化体育产业 25

1.发展目标 25

2.发展方向与重点 25

(八)社区家庭服务业 27

1.发展目标 27

2.发展方向与重点 27

(九)房地产业 28

1.发展目标 28

2.发展重点与方向 28

六、保障措施 29

(一)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29

(二)重视规划落实与统计监测,指导服务业有序发展 29

(三)深化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合作 30

(四)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服务业发展 30

(五)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 31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深入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坚决贯彻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发展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

“十三五”时期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服务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关键之所在。因此,“十三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从工业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转型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十三五”时期也是全市加快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打资源牌、走特色路”战略,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也为我市服务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为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规模,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提升服务业结构层次,促进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带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在新常态下的持续稳步发展和绿色转型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特编制本规划,是指导全市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白山市域全境。

规划期限: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执行情况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业以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和信息等领域为重点,依托重大项目建设,培育龙头企业,通过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实现了全市服务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总量规模稳中有增

“十二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165.6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4.02亿元,年均增速达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2011年为31.16%,2015年为33.9%。其中,旅游业发展较快,201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769.2万人次,同比增长16.8%;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97.6亿元,同比增长26.2%。分别比2011年增长87.1%和152.5%;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122.4万美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39.9%和67.6%,旅游业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服务领域逐步拓宽,金融、信息、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2.贡献作用显著增强

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实现地方税收和扩大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60%,已成为我市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实现地税收入由2011年的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2亿元,占地方地税收入的61.9%,地税收入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正在成为我市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1年的163.1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66.1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全市实现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6.7亿元,增长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9%;乡村实现零售额29.4亿元,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3.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投入力度加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5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2015年全市共实现高速、国、省干线以及县乡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565.2公里,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民航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市移动电话交换设备容量达到162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5/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2/百人,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0.4万户,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物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4.新型业态不断呈现

电子商务,连锁、配送、专营代理等服务业新型业态不断呈现。首批入驻淘宝网企业80户、名优特产品400个品种。截止2015年底,我市现有电子商务类企业61户,开展百度搜索企业187户;加入阿里巴巴平台电商57户;淘宝特产类项目店铺431户,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欧亚集团控股合兴并建成电商交易平台;吉林鑫德电子商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长白山特产云商城”汇集白山特产200余种产品,打造电商创业基地;大祺农超对接成功打入北京物美、长春欧亚等大型连锁超市。

(二)发展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大历史机遇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十二五”时期成为推动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2012年开始,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2.进一步支持东北振兴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改善,但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创业活动不活跃,新兴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滞后,科教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再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发[2014]28号)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推进东北地区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这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3.绿色转型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我市享受国家资源型城市综合试点市、循环经济试点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试点市以及国家生态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级全幅员森林旅游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验示范窗口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从国家生态文明、扩大开放、边疆安全战略出发,进一步做出打造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的战略决策,编制了《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总体规划》。该规划中提出要在吉林省东部地区探索一种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特征的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方式集约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深入挖掘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推动服务业与“四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动,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广纳就业、布局合理的服务业体系。我市作为全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长白山生态保护和绿色转型、打造东北东部经济带等重要使命,必须牢牢把握绿色转型发展这条主线,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这必将为我市服务业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三)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服务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全市绿色转型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相比,服务业总体发展仍显滞后,存在规模相对较小,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地方特色服务业发展不突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总量偏小,增速迟缓

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仍是全市GDP的主力军。2015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57.1%,而服务业占比仅为33.9%,与2011年相比,仅增加了2.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6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5年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虽然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呈减缓趋势,分别为8.7%、11.8%、9.2%、6.9%和7.3%,虽然与吉林省增速基本持平,但低于全国水平。

2.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目前,我市服务业结构仍偏传统和低端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现代服务业比重则偏低,尤其是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25.4%,低于全省6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9;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39%,但仍然存在总量偏小,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政策支撑能力不强,与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其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助推作用的发挥。以金融业为例,2011年至2015年间,全市金融相关比率仅为1.33、1.23、1.34、1.35和1.52,低于全省1.82、1.85、2.0、2.12和2.38的水平,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3.集聚能力弱,竞争实力亟需提升

我市服务业集聚式发展理念不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少且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重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也较为欠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现代经营意识不强,发展规模不大,缺少有足够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同时,随着转变经济方式的深入推进,吉林省、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均已经形成加快发展服务业共识,我市服务业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许多地区都将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而我市特色产业优势并不明显,这也将为全市服务业发展以及招商引资带来巨大的挑战。

4.体制机制制约,制度瓶颈有待突破

我市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处于加快深入阶段,传统的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和经营机制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彻底扭转,对服务业发展规律、路径和手段的认识有待深化。与此同时,全市现有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型服务行业,总体素质较低,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也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很多中小服务业企业缺乏基本融资手段,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此外,硬件条件、政务环境、社会环境、消费环境及执法监督尚需优化和规范,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瓶颈有待突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三个五”战略,以“扩总量,优结构,提质量,补短板”为核心,坚持“创新、融合、集聚”发展,壮大发展旅游业,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统筹发展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健康养老、文化体育产业,加快构建“三二一”产业格局,成为我市绿色转型发展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开放创新,升级发展

用好用活开放平台,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丰富业态,创新体制机制与发展模式,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2.统筹兼顾,特色发展

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长白山生态旅游等地方特色服务业。

3.整合要素,集聚发展

整合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土地等资源要素,依托重大项目,构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推动服务业集群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省“发展要提速、比重要提高、水平要提升”总目标要求,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十三五”末期达到45%以上,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12%。

三、主要任务

按照我市绿色转型发展的要求,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着力扩总量、优结构,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型业态。以服务业集聚区、重大项目为载体,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构建以旅游业为支柱,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支撑,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文化体育产业、社区家庭服务业、房地产业为配套,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开放有序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全市服务业跨越发展。

(一)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

围绕东北振兴和绿色转型,积极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中居于生产环节上游的金融、信息以及居于下游的营销、物流、展销及维修等其他现代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增长强有力的支撑与改造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有知识产权的生产服务企业,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提供新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做大乡村休闲旅游,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产业、现代物流与农业服务紧密结合,既能够提升旅游产业融合度,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又能够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相互配套的生活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网络。同时,加快旅游、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升级改造,建立健全我市服务业标准体系,设立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现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三)进一步推进改革和综合配套建设,鼓励服务业业态创新

制定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搭建以工业设计、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产品展示、洽谈、包装、物流配送、咨询策划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平台及生产性配套服务中心,从服务层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物流、网络零售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态及众包、众筹、众创等服务模式,鼓励服务业业态创新和网络化发展,加速形成服务业新领域,加速产业融合、业态融合和商业模式融合,即制造业与服务业、服务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传统业态与新型业态加速融合,传统商业模式与新兴商业模式加速融合,协同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四)构筑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服务业规模化经营与发展

着力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新兴领域的重点项目谋划和包装,注重行业链的延伸和扩张,推进资源整合与平台共享,把集聚区建设作为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主推模式,加快推进旅游、物流、商贸服务集聚化发展。在已形成旅游经济圈的区域建设旅游休闲度假集聚区;在市、县区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大宗商品进出贸易物流集聚区;在市(县)中心地区建设现代商贸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边境或进出口较集中的地方建设进出口集聚区;在工业较集中的地方建设生产力综合服务集聚区,尽快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实现服务业规模化经营与发展。

(五)树立服务业品牌,形成差异化的区域竞争优势

提高服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品牌意识,增强其品牌运作能力,通过培育品牌企业和服务品牌,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鼓励服务业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品牌化建设和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我市服务业影响力,对新确认的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服务业企业给予奖励。支持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对有条件争取上市的企业赋予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挂牌上市。借助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温泉及中药疗养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和打造养老、休闲、度假产权公寓、康复中心等白山特色服务品牌,突出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形成差异化的区域竞争优势。

四、区域布局

根据我市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区域资源分布、产业特征和发展定位,合理规划全市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实现地区特色发展、优势发展,确保不同地区在细分产业和细分行业基础上实现错位发展,实现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发展效益最大化。

(一)浑江区

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旅游和商贸服务业。重点推进白山市综合物流中心建设,并升级为B型保税中心。积极培育繁荣白山城市商业主中心、江北商业副中心,重点建设购物中心、主题百货店、旅游商品专业店等;新建长白山旅游大厦,升级改造长白山山货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家居及装饰材料市场,打造汽车交易和服务市场、休闲旅游度假区、东北亚紫砂文化市场。积极发展金融、信息、健康养老服务业,增强主城区辐射带动其他县(市、区)作用,引领白山服务业发展。

(二)江源区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依托松花石集散地优势,做大做强松花石特色文化产业交易集聚区,依托人参产业园,加快人参研发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建设,依托干饭盆生态健康产业园,发展休闲观光旅游。

(三)临江市

重点发展旅游业、现代商贸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发挥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四保临江、陈云故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溥仪退位历史遗迹为代表的文化历史旅游,以溪谷、松岭雪村、金银峡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加快开发老秃顶子、石林公园、中国经典电影拍摄基地等景区。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推进临江边境经济合作区、口岸监管场所、中朝国际大桥建设,增强对外贸易服务功能,加快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中心建设。

(四)靖宇县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利用交通便利条件,以靖宇物流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承接靖宇县区域内矿泉水、绿色食品等产业物流。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等红色旅游、南山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等生态旅游、矿泉工业旅游、青龙河小镇乡村旅游。

(五)抚松县

重点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以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为核心,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打造仙人桥温泉养生度假区、露水河国际森林休闲度假区、漫江生态旅游度假区、泉阳湖生态观光旅游区。依托矿泉水、林产品、人参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旅游、万良人参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

(六)长白县

重点发展旅游业和边境贸易。旅游与生态、文化融合,做优做精望天鹅、长白山南坡等景区,开发跨国边境、民族风情旅游,重点建设长白朝鲜族民俗村、长白塔山公园、十八道沟温泉度假区、中朝长惠国际大桥。积极争取长白国家级开发开放实验区、长白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强对外合作平台建设。

五、重点发展产业

(一)旅游业

1.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我市建设“全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先行区”中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依托长白山、鸭绿江、松花江和全幅员森林旅游区的品牌优势,以实现全境游为目标,以大项目和特色旅游节点建设为主线,以深化旅游业改革为动力,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延伸和丰富产业链条,着力在“节点开发、特色开发、高端开发、系列开发”上谋突破,加快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冰雪温泉、康体养生、乡村民俗、边境跨国等旅游产品建设,强力推进白山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把白山市建设成为东北亚生态旅游名城、大长白山区域生态旅游目的地,打响长白山生态旅游牌。“十三五”期间,力争旅游收入平均增速达到25%,年旅游接待人数平均增速达到15%,使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科学规划,构建大旅游格局。以建设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为主线,以旅游升级转型为主攻方向,促进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和丰富产业链条,立体打造“依山、沿江、跨国”旅游发展框架,构建“一核、三带、六城、十群”为支撑的环白山全境旅游圈,积极打造“水陆空”立体旅游格局。即依托长白山、服务长白山、接待长白山和补充长白山,打造长白山旅游集聚核,形成长白山旅游首要承接地;重点推进鸭绿江边境风情(陆路)旅游带、鸭绿江苇沙河至龙山湖水上黄金旅游带和松花江白山湖水上旅游带的三带开发;打造山水之城浑江、松花石城江源、矿泉水城靖宇、人参之城抚松、边疆之城长白、红色之城临江等六个各具特色的长白山旅游副中心城市(区)。

2)着力建设旅游产品集群,实现集聚发展。打造长白山万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集群、长白山温泉度假旅游产品集群、长白跨国边境民俗旅游产品集群、长白望天鹅森林度假自助旅游产品集群、临江菩提峰生态观光旅游产品集群、临江溪谷温泉松岭乡村休闲旅游产品集群、浑江靖宇临江红色旅游产品集群、松花江白山湖水上休闲观光旅游产品集群、靖宇龙湾火山矿泉生态观光旅游产品集群、长白——临江鸭绿江边境民俗旅游产品集群。

3)鼓励旅游新兴业态,实现升级发展。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旅游公共服务、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中的智能化创新应用,推进智慧旅游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和探索鸭绿江、松花江水上游艇、游船和水上乐园,森林观光小火车、直升机空中观光游览等旅游新业态,为“水陆空”立体旅游提供新支撑。规划设计四个自驾游营地--长白十五道沟自驾游营地(服务望天鹅景区和鸭绿江风光带)、松江河金龙湾自驾游营地(服务长白山西坡旅游)、长白山横山自驾游营地(服务长白山南坡旅游)和靖宇仁义自驾游营地(服务松花江风光带),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把白山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自驾游基地。

4)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实现品牌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白山市旅游商品基地和购物中心建设,在旅游热线上合理布局旅游购物网点,注重作好游客购物消费的引导服务工作。鼓励旅游企业提档升级,提高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鼓励支持旅游企业走区域联合、强强联合之路,培育一批我市旅游龙头企业,打响我市旅游业品牌。

(二)现代物流业

1.发展目标

围绕我市矿产新材料、矿泉水、人参、医药等优势产业,坚持物流发展与信息技术、物联网深度融合,坚持物流服务与优势产业集群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使物流业向着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社会化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绿色产品国际集散基地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到2020年,力争物流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占全市GDP6%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我市矿泉水、林木加工、矿产新材料等优势绿色产业,进一步完善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鹤大、辉白临高速公路和沈阳经白山至佳木斯客专建设,筹建白山支线机场,构建区域立体交通网络。

2)积极打造吉林东部绿色产品国际集散基地。构建以白山市保税物流中心为中心、靖宇矿泉水物流园区和松江河矿泉水物流园区为两翼,以及临江和长白两个口岸,浑江区、江源区等为支撑的一个中心、两个园区、多个节点”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格局。结合白山支线机场建设项目,积极打造机场空港物流,推动白山综合物流中心升级发展,力争设立国际内陆港口和B型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成为连接东北亚及欧洲物流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3)扶持壮大龙头物流企业,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多式联运、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运作方式较快发展,物流体系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鼓励我市物流业企业加快由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引入先进的物流理念,提高物流技术及装备的应用能力和范围,大力发展集原材料集中采购、综合物流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业态---集成式物流服务企业。重点扶持1-2家物流企业列入省、市物流基地(中心)建设及甩挂运输试点企业名单,组织物流企业开展标准化试点,争取每年培育1-2个标准化示范企业。

4)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广泛应用。建设一个以服务客户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主线、以综合功能为方向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完善以整合、规范、交换、共享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保障体系。加大引导力度,通过宣讲、培训和实地参观、访问交流,引导生产企业转变观念、调整经营决策、强化核心业务,逐步将原材料采购、仓储、产成品配送等物流服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扶持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实现物流企业与优势产业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发展。

(三)现代商贸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促进消费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搞活流通扩大消费长效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商贸服务水平,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健全商贸流通现代市场体系,推动商贸服务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电子商务服务实现全覆盖,生活服务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商贸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积极打造新型城市商圈,培育壮大市场流通主体。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支持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商贸中心、区级商贸中心和社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一主、两副、四片”的三层城市商圈发展格局。实施自有品牌战略,推动优势流通企业利用参股、控股、兼并、合资等方式,提升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创新经营模式,拓展业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新型业态。实施“电商双进工程”,鼓励企业建设社区电商平台和移动客户端,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实现全方位居民生活服务供求衔接,营造便利、快捷的社区消费“微环境”,推进电商进社区,实现电商社区全覆盖;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商市场主体,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服务网络,推进电商进农村,力争实现电子商务乡镇全覆盖。开展电商示范城市、示范基地 “双示范”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级、省级示范项目建设。

3)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培育消费品、农产品、中药材批发市场及农产品便民市场转型升级,推动专业化提升和标准化改进,拓展商品展示、研发设计、品牌孵化等服务功能,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大市场拉动、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发展,鼓励连锁企业创新业务方式和经营模式,着力引进培育国内外知名连锁加盟店落户白山,发展直营连锁,建设直采基地和信息系统。推进商业综合体、大型连锁商超、专业批发市场、住宿餐饮服务企业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推动“网订店取”、“网订店送”配送模式。鼓励大型农产品中药材产地(批发)市场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废弃物处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推进“农超对接”,开展“直供直销”。

(四)金融服务业

1.发展目标

构建“五位一体”的融资格局,包括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实稳定、做活机制、做佳环境,进一步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农村支付体系,金融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化、金融业务的特色化和金融服务的精细化。到2020年,力争金融业增加值较“十二五”期末增长70%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5%。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争取政策先导优惠,围绕矿泉水、旅游、人参等我市优势特色资源积极向上争取信贷规模,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实现与白山经济绿色转型强力对接,多方共赢。推进区域农村信用社转制农村商业银行,并不断提高其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增强服务“三农”、小微企业水平,为地方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信贷支持。

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以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骨干,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有序发展,功能齐全、分工合理、信贷投融资功能完善的现代银行业体系;健全保险组织体系和市场功能,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开放、有序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形成证券机构快速发展,形成活跃的资本市场融资局面;形成与传统金融互补、功能较为完备的多层次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3)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各级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衔接,在政府、监管部门、银行、企业这四个主体之间建立和完善沟通协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银企(银企保)对接机制,发挥政府在区域金融合作中的协调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相关金融联系会议制度,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探索完善区域内金融协调机制和区域间金融交流合作机制。

4)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引导社会大众了解金融,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改善区域执法环境,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中介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信用服务业,提升信用中介组织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水平。

(五)信息服务业

1.发展目标

抓实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以城市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有机融合为基础,以全国统一的云计算数据平台为载体,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向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模式转变,“十三五”时期末,基本建成以“智慧城市、两化融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服务、智慧兴农、物联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智慧白山”,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信息化成果惠及全民,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双创”行动计划,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更好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建成2“两化融合”试验区,围绕重点产业园区建成5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每年滚动实施10个企业信息化深度应用项目,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2)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通过政务服务“一张网”的建设,完成市县区统一的政务云、身份认证和数据共享交换三大支撑平台,打造政府网站、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府信息公开、公共资源交易和效能监督六大应用平台。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100%以上街道、乡镇;市、县(市)区各部门业务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法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90%以上可在网上查询,政务服务项目在线办理量大幅增加,电子政务平台成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渠道。

3)社会事业信息化成果普惠于民。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整合政务信息和服务平台,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推动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基层服务网点要利用共享的网上服务资源,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重点围绕医疗、教育、旅游、劳动就业、社保救助、扶贫脱贫等领域,开展上门办理、免费代办等便民服务,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基本覆盖具备条件的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覆盖90%以上城乡居民。

4)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引领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金农”工程和“四电合一”多媒体信息服务工程规划建设,全市503个行政村村级全部建立信息服务站,白山农网、1231612582三大信息服务平台按标准升级运行,服务覆盖面达到100%,应用率占全市农民人口的60%以上;建设2—4个人参、蔬菜、中草药物联网平台,实现农产品年交易额30亿元;具备农业部注册认证的农业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达到500人;专兼职农村信息员队伍总人数达到1300人。

5)宽带网络普及率大幅提升。全面完成广播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城镇有线数字电视的双向改造率、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均达到100%,市、县(市)区光纤宽带入户实现全覆盖;扩大农村光纤宽带覆盖范围,所有行政村均实现光纤接入;建设覆盖全市城区、主要公路、旅游网的通信基础设施,使4G网络覆盖市区、县(市)区、乡镇、70%行政村及重点交通干线、主要高速公路和风景区。

6)将信息产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电子和软件服务业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全市电子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增加值5亿元;移动电话总数达到150万户(4G用户达到30万户,年均增长率15%),通信业务总量达到20亿元,收入达到15亿元。信息产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产业。

7)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电子政务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容灾备份体系基本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政府部门全部应用CA认证技术办理业务,市、县(市)区级政府重要信息系统基本经过安全性测评,信息安全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法规更加完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健康养老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将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重点工作

1)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尽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健康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乡镇卫生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机制,推动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房、开展老年康复业务,鼓励部分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模式更加成熟,医疗护理水平逐步提高

2)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推动养老服务业加速发展。全面谋划、落实国家养老产业扶持政策,抓紧制定出台“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养老机构优惠政策,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大力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

3)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建立新型养老模式。组织社区老人开展互助活动,相互提供家政、娱乐、体育、医疗等各种帮助。建立健全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大力推进社区组织和物业管理有效衔接,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构建以社区村,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4)推动旅游和健康养老养生融合发展,培育健康养老服务新型业态。以抚松县仙人桥温泉为重点,以温泉养生为主题,辅之中草药、针灸、食疗等手段,打造温泉养生旅游度假区;以长白、抚松县为重点,以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依托,以避暑养生为主题,打造避暑养生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田园式养老园”、“满族风情养老园”、“花园式养老服务社区”等生态特色养老服务产业园区,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知名企业入驻,增强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养老服务产业集群。

5)加强健康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是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的关健,目前,有健康养老养生技能的人才极为匮乏,建议把健康养老养生高层次人才纳入白山市人才引进工程内容,大力引进健康养老养生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和专业技师,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人才职业教育培训,鼓励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端培训机构合作,引进名师名家,开设相关护理专业课程,培训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专业人才。积极与医学院校开展合作,设立培养较高层次的健康养生医务、护理人员专业机构,建设健康养生经营管理、服务人员培训及实训基地。

(七)文化体育产业

1.发展目标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构筑体育产业新格局,创建白山文化产业名城。到2020年,文化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明显提高。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借助长白山文化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围绕挖掘整理抗联、四保临江、七道江会议等红色文化资源,古渤海国灵光塔、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旧址等历史遗迹,积极申报与人参文化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动相关影视创作活动,打造一批精品广播影视剧目;围绕长白山摄影、鸭绿江流域书画艺术、长白山满族风情歌舞、长白县朝鲜族歌舞、艺术剪纸、现代蜡染绘画创作等领域,发展艺术培训业;通过举办“长白山人参节”、“长白山花卉旅游节”、“松花石旅游节”等集招商引资、项目推广、文化娱乐、文化服务与产品开发为一体的品牌节庆活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打造“文化白山”为契机,以松花石雕刻、长白玉微雕、黑陶、紫砂艺术品开发、琥珀木根雕、长白山满族剪纸、农民画、皇封酒、村姑煎饼等民间工艺特色品牌为主打项目,不断丰富产品研发,拓宽融资渠道,拓展经营领域,扩大经营规模,激活生产要素,发展特色艺术品经营业。

2)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扩建市短道速度滑冰馆、白山滑雪场,形成体育旅游、运动休闲集聚区。建设健身路径、笼式足球场等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打造城市社区“10-15分钟体育健身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村级全覆盖,80%的乡镇有全民健身活动广场。申办重大赛事和体育表演活动,打造体育运动品牌活动,严格规范体育彩票市场,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政策。推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楼宇改造成为中小型便民体育设施。大力发展运动医学、体育营养、体育传媒等新兴业态,延伸体育产业链。

3)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确保文化体育公益服务惠民利民。以“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为主题,积极打造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力争在创新、务实、高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全面深入实施免费开放活动,继续全面实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工程,开展更多更好的公益文化体育服务,打造我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品牌;创新抓好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的各项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地方文化演艺,丰富白山人民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味;按照全省、全市统一部署,组织好各类文化体育惠民行动、节庆文化活动;积极抓好送文化体育进基层、进农村活动。

(八)社区家庭服务业

1.发展目标

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的趋势,以促进就业、服务民生为宗旨,健全城市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抓好规范化和职业化“两化建设”,实现家政服务标准化、便捷化、一体化,全面提升家庭服务能力,保障家庭服务供给,基本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需求。

2.发展方向与重点

1)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创业,鼓励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家庭服务业企业就业、创业。对自主创业从事家庭服务业的失业人员、进城创业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人员等,给予创业、就业扶持。

2)积极开展家庭服务业品牌创建活动,树立知名品牌,培育品牌企业,带动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发展。组织开展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技能,对竞赛优秀选手给予相关奖励;组织并鼓励家庭服务业从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应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3)丰富业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发展家庭配送、家庭教育等业态,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加快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失业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城乡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

(九)房地产业

1.发展目标

贯彻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采用多种方式去库存,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结构,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整顿规范房地产秩序,推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发展重点与方向

1)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城市的整体环境面貌。基本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完全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建立起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有机结合的全民住房保障体系,使所有居民实现安居。

2)切实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推动合理消费。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严格落实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加大对首套住房的信贷和税收支持力度。加大力度落实无籍房屋登记、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地下车库登记、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收费行为以及企业减负等政策措施。加强物业管理,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社区开展保障性物业服务,通过多样化的物业管理模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研究设立市服务业发展局,负责研究制订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组建服务平台、打造服务业品牌,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负责服务业日常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管理服务业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运用好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形成市、部门、县(市、区)三级联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机制,制定服务业考核细则,将服务业跨越发展各项指标和任务按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分解,列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各县(市、区)、各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市工商、土地、税收、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市各项服务业政策,研究制订本部门的实施意见,加大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二)重视规划落实与统计监测,指导服务业有序发展

加快推进谋划项目转化,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新兴业态谋划三大类载体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细化新开工项目推进方案,落实开工条件,研究制定推进工作方案,提高载体项目转化率和开工率。完善服务业重点企业监测体系,做好重点服务业企业季度监测;做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等统计直报企业数据上报工作,及时掌握重点服务业企业的销售情况。利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查清服务业企业详细情况。做好服务业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测算二三产剥离成果,把握各项经济指标,从多角度考量各项统计数据,着力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市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推进框架下,完善服务业重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服务业运行情况,特别是各行业指标完成情况的调度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部署,促进企业提速增效,完成好阶段性目标。

(三)深化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合作

按照《吉林省2014年服务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部署,结合国家“营改增”,加快推进企业非主营业务剥离工作,鼓励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或生产企业设立子公司,剥离企业中研发、设计、物流、商贸等业务,为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及园区提供生产性服务,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企业中剥离。进一步扩大开放,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的政策优势,着力扩宽外商投资渠道,努力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吸引和安排国内外知名大公司把总部或分支机构入驻。

(四)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服务业发展

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支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特许经营权、应收账款、收费权、动产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股权融资、企业债券、项目融资等多种途径募集资金。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扩充企业规模和实力。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支持融资性担保、创业投资、引导奖励资金等经济手段,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投向服务业。在要素价格、土地供给等方面向服务业倾斜,落实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同价政策。

(五)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平台作用,加强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尤其加强旅游等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调动全社会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研究出台吸引旅游、现代物流、信息、科技、文化等各类高端服务业人才政策措施,为高端人才解决居住、子女入学、医疗等生活问题。营造良好平台和配套环境,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招揽人才,营造良好的服务业人才创业环境,吸引、留住、用好人才。